新牧網12月12日綜合報道 1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煥春在中國瘦肉型種豬育種方向與技術研討會上表示,養(yǎng)豬不能總指望豬肉銷售價格上漲,企業(yè)要想辦法降低成本,避免“豬周期”。
“豬周期”豬肉價格上漲時給豬農帶來可觀的收益,可豬農又不得不承受價格下降的壓力。我國從改革開放開始,生豬生產和價格在1985年、1988年、1994年、1997年、2004年、2007年共經歷過6次明顯波動。
對于國內豬肉價格高于國外,陳煥春認為國內的種豬育種水平是主要原因。“中國一頭母豬平均每年只能提供15—16頭商品豬,而在美國一頭母豬一年可以提供28-30頭商品豬,肉價怎么能不比美國貴1倍?”陳煥春說道。
“今年國內的豬價一直比較低迷,不少養(yǎng)殖戶抱怨國內豬價怎么漲不起來,我最近多次求證,美國去掉頭尾的豬肉離岸價只有每公斤1.9美元,按照現(xiàn)在匯率計算,每公斤價格只有12元人民幣,即使加上運費,賣到中國價格還低于中國現(xiàn)在豬價。”陳煥春說,“為什么美國肉價低,同樣的品種,美國母豬的‘產能’抵得上中國的兩頭豬。”
陳煥春建議,想要降低成本,要從品種、營養(yǎng)、疾病防控、設備設施和環(huán)境方面著手,這樣企業(yè)才能有盈利空間,老百姓也不會承受高昂的肉價。據(jù)網絡信息整理報道